top of page

循著回顧展的態勢:從徐冰到尋梅啟事   全文刊載於Art Plus雜誌八月號

 

  2014年的5月17日梅丁衍個展「尋梅啟事:1976-2014回顧」於台北市立美術館揭開序幕,展覽大廳一場有意味的二手市集「大隱隱於市」在觀眾面前鋪陳開展。和前一檔「徐冰:回顧展」有著同樣版畫背景卻展呈迥異的兩個大型回顧展接續發生。

徐冰展場圖片

梅丁衍展場圖片。圖版出處:TFAM展覽漫遊Events

  「尋梅啟事」開場紅毯上的木刻胎痕比照實際進入101展間後右手邊的第一件影像記錄,讓那天安門廣場地板上來不及煙滅的坦克印記,猶如版畫的複數性封存回返,並在展覽最末的盡頭於觀眾心中留拓下印樣。徐冰的「大輪子」(1986) 作為他脫離傳統版畫的轉捩點,梅丁衍在創作生涯的早期也有一件運用熨斗焦痕反思版畫本質,企圖顛覆正規版畫的觀念性創作,隨後運用許多「單看沒什麼,連起來就產生意義」的物件/符號/圖像/文字,後設的延展出綿密的認同問題。

 

  比徐冰早一年,梅丁衍的「思愁之路(絲綢之路)(1993)」用桑蠶文化來隱喻台灣的殖民,將紡織工業與國家性並置。在梅的兩岸語境裡「思愁之路」擴延到了一個廣闊的中國文明語彙裡來談,語氣中略帶一種用與無用、生死循環的悲戚宿命,而徐冰的「蠶花與蠶系列作品(1994)」置放於桑樹枝上的數百隻蠶,直至桑枯蠶死彷若一幅生命風景,回歸其創作脈絡裡則是件相對輕巧的小品。梅於1996年在台北雙年展展出的「哀敦砥悌」(源自英文identity), 也是這次回顧展中一件有趣的作品,不斷隨著歷史軌跡具有變動性,時至今日換上半遮面的習近平與馬英九。隨著不同的展出場域增減陳列規模,整齊並列著的是邦 交國名單獎牌,銀牌代表著建交,金牌象徵著斷交,以前斷交蓋上黑布代表著難過,現在斷交則蓋上紅布表示不用再多花冤枉錢的雀躍,白布則是只有一次主動斷交 的例外狀態,但最有趣的是上面繡著賣友求榮等令觀眾會心一笑的梅式評述。

 

  這次梅丁衍回顧展於北美館的展場設計刻意創造了許多空間,不同於以往白盒子直角式的白、高、大展牆,反而刻意打斷觀眾的分歧動線,營造出面向多元的視覺角度與陳設空間的交錯關係。作品「盪憲誌」在這次展覽中,也一改其1999年 於華山藝文特區的展示方式,除了憲兵懸吊站於半空中鞦韆的不穩定,表示國家機器對人們的身體掌控外,這一次,隱身展牆只能透過兩邊的小孔窺視,更加深威權 下扭曲的隔閡感受。最終只透過窺孔的觀看,藝術家卻大費周章的懸吊每一具象徵的身體,這樣的徒勞更加深媒體化時代下潛藏的思想箝制與行動監視。另外,植基 於版畫概念對現下當今的答覆,徐冰輕巧的令人著迷的「何處惹塵埃」,使用911倒塌雙塔的粉塵安靜的回應時事。梅丁衍在「戒急用忍」的角珠簾下方,也有一台水泥製卡車,用一凹一凸的充盈完滿,來為之前水泥車衝撞總統府事件做藝術家式的強化維安。

 


  縱觀接連著兩檔回顧展的盛大展出,深深察覺台灣藝術家與大陸藝術家的不同,大與小、張狂與精巧,在質在量皆呈現迥異樣貌。「大」(作品尺寸)與「多」(作品數量)的陳設,梅丁衍窮極自己在國共辯證上探索兩岸關係,徐冰則是在全球化的國際語境下尋求中西對照。「尋梅啟事:1976-2014回顧」作為台灣少數於一樓回顧個展的藝術家,這可以說是一個觀眾引頸期盼且皆大歡喜的溫情展覽,但順著兩檔大型回顧展的發展,我們著實可隱隱體現這政治情境之下泱泱大國與小國好民的文化差異。

© 2014 by Huang-Sheng,Su .
 

bottom of page